时间:2014-05-04 14:09:49
作者:世邦机器
采准切割工程布置
有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准切割工程,包括构成阶段运输系统、放矿与耙矿系统、采场通风系统、人行与材料运送系统以及拉底巷道、堑沟巷道、切割井巷、凿岩井巷与硐室等。
阶段运输平巷的布置
为提高采场生产能力并适应多溜井的特点,阶段运输水平多采用环行运输系统,并可分为穿脉装车与沿脉装车两种形式。
穿脉装车环形运输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1)采场溜井均布置在穿脉巷道内,运输受装载工作的影响小,故阶段运输能力较大。
(2)开采易自燃的锰矿石时,若发生火灾,火区易于封闭。
穿脉装车环形运输系统的缺点是,由于一般要求采场溜井闸门布置在穿脉巷道的直线段装车,相应增加穿脉巷道长度,所以采准工程量较大;当电耙道垂直走向布置时,穿脉巷道间距离需与电耙道间距相适应(一般均不超过25~30m)因而穿脉巷道的数量增加。下盘脉外运输巷道除供本阶段使用外,一般还兼作下阶段开采时的回风巷道。因此须布置在下阶段岩层移动范围之外;对于厚矿体,还应注意下盘受压引起的破坏范围。
切割井(槽)的位置
切割井(槽)的位置及数量,取决于矿体形态与回采方案,可按以下原则确定:
(1)如果采用切割井(槽)落矿方案,切割井应布置于爆破区段的适中位置,使补偿空间分布均匀,同时,应考虑尽量将其布置在矿体厚度较大或转折之处。若需要布置在矿体较薄的部位,则应切割顶部部分围岩,以保证有足够的爆破自由面;
(2)如果采用侧向挤压落矿方案,而矿体厚度变化又不大,则每个分段可以只在前列个采场布置切割井(槽);若矿体厚度变化大,则应增加切割井(槽)的数量,同时将其布置在矿体厚度较大之处。
凿岩井巷与硐室的布置
采场内凿岩井巷及硐室的数量与位置,主要取决于回采方案、凿岩设备、采场尺寸、矿石稳固性、地质构造、爆破参数等因素。
(1)采用垂直层中深孔落矿方案时,通常是以拉底巷道作为凿岩巷道,其方向可平行或垂直于电耙道,这要由落矿指导向而定。凿岩巷道的数量,主要取决于采场尺寸及所使用的凿岩设备。当采用YG-80型、YGZ-90型凿岩机时,炮孔深度以不超过15~20m为宜,凿岩巷道的规格应不小于2.5m×2.5m。
(2)采用垂直层深孔落矿方案时,通常是在拉底层布置断面为3.5 m×3.5 m的凿岩巷道,凿岩层面可平行或垂直于电耙道。目前,深孔落矿方案的炮孔深度,一般为20~40 m。
(3)采用水平层落矿方案时,需从拉底层向上掘进断面为2 m×2 m~2.5 m×2.5 m的天井,中深孔可在天井内开凿,而深孔则需在天井内按炮孔排列的需要、隔一定距离布置的凿岩硐室内进行凿岩。凿岩井巷和硐室位置的选择,应保证炮孔布置均匀,且位于矿岩较稳固处。此外,凿岩天井卓越与上阶段(分段)贯通,以创造较好的通风条件。
-END-
第二次级向斜北翼氧化锰矿?露头带:Ⅱ矿层1.47米, Ⅲ矿层0.43米, Ⅳ矿层2.37米。矿露头带相比均变保
本区氧化锰的形成是上述原生碳酸锰矿层在近代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的结果,属锰帽型风化矿床。
矿体产于第四纪冲积层之下。顶板为坡积冲积土,底板为东岗岭组灰岩矿体形态复杂,受岩溶控制,呈囊状、不规则状,矿体厚度0.52―9.58米,平均2,46米。
原西南地质局503队曾作过这样的总结:“有锰矿的地方,就有白泥塘(层),但不能逆推有白泥塘(层)就一定有锰旷”。
碳酸锰矿石,受原生沉积与次生氧化的影响,其富集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向斜区矿石晶位高于单斜区矿石品位,浅部矿石品位高于深部。
该矿区含锰岩系厚度变化大,o―18米,一般13米,由南而北有增厚趋势。锰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含锰岩系下部的炭质板岩和白云质灰岩的过渡带上。